多地提出保护生育力背后:“不想生”叠加“不能生”现象突出|界面新闻 · 中国

多地提出保护生育力背后:“不想生”叠加“不能生”现象突出|界面新闻 · 中国

幼U火2t 2024-12-04 发文刊例 1 次浏览 0个评论

界面新闻记者 | 赵孟

界面新闻编辑 | 刘海川

近年来,中国多地政府公开表示将加强保护女性生育力的工作力度,引发公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2024年11月25日 ,湖北枝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了一份政协提案答复函,强调加大优生优育、生殖健康宣传力度,并积极促进自然分娩和降低剖宫产率。同月27日 ,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贯彻落实生育支持政策若干措施电视电话会议,宜昌市副市长张琼在会上分享了该市通过一系列举措提升出生人口数量的经验 。此外,温州等地也举办了“女性生育力保护直通车”公益活动 ,旨在提高公众对生育力保护的认识。

生育力指的是个体生育后代的能力,具体包括顺利怀孕的能力 、健康度过孕期的能力以及保证子代健康的能力。

广东省人口发展研究院研究员曹艳华在其发表的《超低生育率背景下生育力保护的思考与建议》中指出,从全球范围来看 ,受经济社会发展、生育年龄推迟等因素的影响,人类生育力持续走低,并已从发达国家延伸至发展中国家 ,“不想生 ”和“不能生”的现象在中国日益凸显 ,这为生育力保护带来了多重挑战 。

曹艳华指出,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价值观越来越多元 ,这使得中国传统的婚育文化受到了强烈冲击,导致不婚不恋、婚而不育 、晚婚晚育及不想多育的现象日益增多。年轻一代个体意识的提高改变了“男大当婚女大当嫁”的传统观念,影响了他们的生育选择和家庭结构。

多地提出保护生育力背后:“不想生”叠加“不能生	”现象突出|界面新闻 · 中国

近日 ,中国人口报上发表的一篇题为《高校要发挥婚恋教育主阵地作用》这篇评论也指出,当代大学生作为未来生育主力军,其婚恋观念发生了显著变化 ,约57%的学生目前并不想谈恋爱,主要原因是不知道如何平衡学习与恋爱的关系 。

曹艳华还指出,中老年群体也逐渐接受了养儿防老不再是必然的社会现实 ,对不婚不育等现象表现出更大的包容性。然而,这种社会文明进步的背后,是对国家生育力资源的显著损失。

过去十年间 ,中国女性的平均初婚年龄从23.6岁上升至26.3岁 ,平均初育年龄则从24.3岁增至26.9岁 。婚育年龄的不断延迟不仅缩短了生育期,减少了可能的胎次,还增加了不孕不育、自然流产、早产和低体重儿等问题的发生率。这一趋势对整体人口的健康和生育力构成了严峻挑战。

2022年实施三孩政策后 ,但人们的实际生育意愿依然较低 。即使是在生育意愿较为强烈的广东省,不同年龄段的女性对于多孩的偏好率也呈现出明显的代际差异:粤西地区“70后”农村女青年对多孩的偏好率为34.00%,而“80后”和“90后 ”的比例明显更低 。此外 ,流动女青年的多孩生育意愿远低于留守女青年。

曹艳华曾到生育率较高的潮汕地区调研,发现年轻人普遍认为“一个也可以 、两个刚刚好、三个是最多”, 不生男孩绝不罢休”的性别偏好已经不见了踪影。多项调查显示 ,愿意生育三孩的家庭仅占5.00%到8.00%,预示着未来生育力释放的空间有限 。

曹艳华还提到了一些具体的阻碍因素,如高昂的生活成本、工作压力大以及育儿设施不足等问题 ,这些都让许多年轻夫妇望而却步。她认为,现代社会中职业竞争激烈,很多人为了事业选择推迟结婚生子 ,从而错过了最佳生育时期。而且一旦有了孩子 ,双职工家庭还需要面对长时间的工作时间和照顾孩子的矛盾,这也使得不少夫妻对生育望而却步 。

另一方面,“不能生 ”的问题同样不容忽视。不孕不育人士 、恶性疾病患者及单身一族构成了当前难以如愿生育的主要群体。据统计 ,2012年中国不孕不育患者超过5000万例,其中25%以上的患者久治不愈;职业女性不孕率达到25.44%,且有逐年增高的趋势 。男性方面 ,精子数量持续减少,质量也在不断降低。这些生理上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人们实现生育愿望的可能性。

曹艳华特别关注了女性人工流产的现象 。她指出,2020年中国人工流产人数达到896万人 ,其中25岁以下的年轻人占半数以上,重复流产比例高达50%。这一现象反映出低龄及未婚女性缺乏足够的性教育和服务保障,非意愿妊娠、心理恐慌等问题频发 ,对女孩身心和生育能力造成了长期损害。她呼吁社会各界应加强对青少年尤其是低龄人群的生殖健康教育和支持,预防不必要的伤害发生 。

全国人大代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阮祥燕此前接受《健康中国观察》采访时指出,保护女性生育力不仅关系到个人幸福 ,更影响着种族的延续及社会稳定 。随着医疗技术的发展 ,许多癌症患者的五年存活率高达90%以上,但放化疗等治疗手段却严重损伤了女性卵母细胞,导致卵巢功能早衰 ,永久丧失生育能力。因此,保护生育力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之一。

曹艳华指出,面对上述挑战 ,保护生育力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它有助于缓解人口结构失衡带来的压力,确保国家长远发展的劳动力供给。其次 ,通过推广先进的辅助生殖技术和提供完善的医疗服务,可以有效帮助那些因各种原因无法自然受孕的家庭圆梦。最后,构建一个有利于生育的文化环境能够增强民众对于生育的信心 ,从而提高整体生育率 。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各地政府正在采取多种措施来促进生育力保护工作。例如,在北京建立国家级卵巢组织冻存移植中心 ,以期为更多需要的人群提供服务;同时 ,扩大免费避孕药具发放范围,做好预防出生缺陷相关知识普及等。此外,还需重视青少年性教育 ,引导正确婚恋观,营造良好的生育氛围 。

曹艳华建议实施多项策略来应对当前形势。她提倡加强顶层设计,统筹解决老年人照料与儿童抚育问题;强化健康教育 ,完善女性卫生保健服务体系;重视男性生育力保护,进行系统性教育改革;推行普惠性的生育保险政策,允许单亲生育;发展辅助生殖技术并将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她相信 ,只有通过全面系统的努力,才能真正扭转当前生育率下滑的趋势,实现人口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

你可能想看:

转载请注明来自六河月刊网,本文标题:《多地提出保护生育力背后:“不想生”叠加“不能生”现象突出|界面新闻 · 中国》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1人围观)参与讨论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

Top
网站统计代码